点击收藏后,可收藏每本书籍,个人中心收藏里查看

第707节

在逃生游戏里撩宿敌 临钥 1603 2025-03-24 06:54:35

在他们离开以后,纪无欢看到了那个按摩棒,圆滚滚的头部布满马赛克伴随着疯狂震动声的条状物体,在黑暗的交界处鬼畜地跳来跳去、跳来跳去……

最猎奇的是,它居然还有眼睛,一双二次元画风的,萌妹大眼睛,长在屁股上。

"真恶心。"纪无欢忍不住打了个寒战,再也不想多看它一眼,并且迅速地把这个恶心的发现告诉了聂渊。

在两头跑的路上,描述地那叫一个生动形象,惟妙惟肖,成功地把那边的男人也被恶心了一下。

此时的聂渊又钻进了一间凶宅,从进去游戏到现在,已经进入第三间了。

他想早点完成这场游戏好带着纪无欢回去。

纪无欢正想帮聂渊出谋划策的时候,第三层突然传来了一个消息。

第299章

为了避免丢失,章才临走前将董一一留下的那个对讲机给了他们,纪无欢让张三拿着跳去了第三层的频道,询问了一下李四跟王五他们那边的情况。

虽然合不来, 但表面队友情谊还是有的。

于是得到了一个新的情报。

由于昨天这群铁憨憨放弃治疗,导致凶宅一口气打开了5扇门, 跑出来了5只恶灵。今天他们试图抢救一下,但是失败了,牺牲了两名玩家也仅仅只送回去了一只,那几只恶灵全部集中在了一路,简直是寸步难行。

但也因此发现了一件事情,游戏开始到现在了,居然还是那5只恶灵,送回去一只后是4只, 可此后也再没有凶宅门打开了。

"我们觉得,会不会5只恶灵就是整场游戏的上限?唔, 也可能是一天之内的上限。"

换句话说,是不是只要在一夜之内,天亮起之前, 送5只恶灵回去的话,就能够通过这场游戏了?

"规则可没这么说。"张三表示不信。

"是没这么说, 但也没说不是这样啊。"李四分析道:"说白了,《守夜人须知》的内容就是向我们解释了三个东西。"

第一、凶物凶宅是什么?第二、为什么要保持灯的长亮?第三、想要让恶灵消失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必须得把它们的本体凶物给放回原位,假设第一夜有凶物没有被送回去,那么它第二夜仍在外面。

至于其他的并没有说。

"这根本就不是游戏规则嘛, 只是给我们解释了定义而已,魔方系统颁布的任务就一条'天亮前保证所有的凶物还在原位'。"

王五凑到了对讲机前询问道:"对了, 你们那边送回去几只了?"

纪无欢算了一下,今天送回去的有无眼怪、渔夫帽老人、俄罗斯套娃,还有路甲跟章才正在往回送的按摩棒。

假如他们说的情报成立的话,那么现在外面难道就只有一只了?

就是吓死董一一的那个?

李四又说:"管他真的假的,反正不都得送回去吗?"

张三欢想了想,行吧,也有道理,假如一夜之间只要送回去五只就能过关的话,岂不是更好?

但纪无欢却觉得事情恐怕没那么简单,只是他说得也没错,反正终极任务就一条,在天亮前让所有凶物待在原位。

"先等路甲他们出来吧。"纪无欢说道。

此时另一边的聂渊还在第三间凶宅里,这间凶宅是一间装修风格十分诡异阴暗的loft小复式楼。

为什么说它诡异呢?因为这屋子里的装饰品不是蝎子、蜘蛛、乌鸦、牛角就是仿真的骷髅头,连挂的门帘上都印着一副巨大的鬼脸。

别说这里是死过人的了,就算是没死过人气氛也有够恐怖的了。

哪个正常人会把自己家装得跟个邪教现场似得?

这整个屋子的面积只有50来个平方,但层高却足有5m,被分割为了两层,进门的右手边就是一条窄小的楼梯,直通二楼。

这里面同样没有开灯,由于面积较小,手电筒照射进去倒是能够照亮整个客厅,可是却完全看不清楼梯,从楼梯的转折开始,二楼笼罩在一片深不见底的黑暗里,莫名的让人觉得,那黑暗里隐藏着一些不怀好意的怪物。

他们先是在一楼的卫生间、厨房、客厅里搜索了一下,没有找到死者的尸体,也没有找到疑似凶物的东西。

"出来的恶灵是什么样子的?"纪无欢问道。

"一只超大的蜈蚣。"

"咿--"纪无欢打了个寒战。

在众多昆虫里,他最讨厌的就是蜈蚣了。以前生活在大院里的时候,一到了潮湿的天气就随处可见,那些扭动的密密麻麻的脚,让他感到十分恶心。

聂渊接下来的话更是让他头皮发麻。

因为那条蜈蚣竟足有自行车大小!光脑袋就比人头大了,那两对锋利的大颚令人心里发毛。

诡异的是它跑动的时候从身体到步足都像是摆设,完全不会扭动,以漂浮的方式在前进。而且它在运动的时候时不时地会整个左右晃动一下,幅度非常之大。

"蜈蚣摆件?"青年一听到"四肢僵硬不会动"这样的特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那种制作出来的蜈蚣模样的摆件、装饰品之类的东西,结合时不时会晃动他又想到了另一个东西:"玩具蜈蚣?电动的?"

"还有呢?"不过仅仅是这样的线索显然并不足以判断它的本体是什么凶物,因为范围太广了。

聂渊也是这么认为的,因此他们决定近距离观察一下,找寻更多的线索。

作者感言

临钥

临钥

此作者暂时没有公告!

目录
目录
设置
阅读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阅读模式
反馈
反馈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