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藏后,可收藏每本书籍,个人中心收藏里查看

第172章 孙大姑娘的番外

北宋小丫鬟 春未绿 2690 2025-05-30 07:51:28

自小到大, 她就觉得自己的娘和别人家的娘似乎格外的不同。

她姓孙,名芙,出身于一个普通的仕宦之家, 父亲在家中是小儿子, 祖父也做到知府这样的官员。至于她娘虽然是庶出, 家世就更好了,外祖家世代为官, 连舅舅都是年少中进士,联姻者不凡。

几位姨母也都嫁的很好, 和他们往来频繁的是三姨母。

三姨母容貌打扮比自己的娘还更出挑一些,她嫁的也更好些,尤其是三姨父, 每当她爹提起来的时候,脸上都会流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表情。

可能是嫉妒,也可能是羡慕。

但娘却没有这种神情, 娘的名字很好听,就叫素素。小的时候, 娘就把自己的名字和她的名字写在一起, 教她认字。

“芙儿,你瞧, 这便是你的名字, 你要记住了。”周素素笑道。

孙芙那时还小,觉得娘真的懂很多, 会教她们写字, 甚至对待她们和弟弟都是平等的,完全不似别人家中,男儿当宝, 女儿当草。

她自小就很敏锐,发现很多问题,即便是她们这样的官宦人家,多数女子别说是读书,就是生下来都可能被溺死,她的乳娘就是因为孩子被溺死了,出来做了养娘。

可是娘却说将来要给她和妹妹请先生,日后读书识字和男儿一样。

曾经她也是很欢欣鼓舞的,但是随即而来,她也懂事了,就发现娘说的话和做的事情并不相符。

爹在馆陶县为官的时候,娘就给她们请了先生教导,其实她觉得有这位老先生教导也是挺好的。偏偏娘又要把她们送去魏家女学,这是她和妹妹第一次和这么多女孩子一起上学,这学堂布置的不似学堂,更像花厅。

进门先看到上方摆着一张长案,案上铺着一张水青色的桌帘,帘子四周缀着流苏。左手边放着一个竹篮,篮子里插着花,白碧桃、垂丝海棠、黄刺玫、连翘,煞是好看。右手边放着书本、一方装有半盒的墨汁,一方小巧的笔架。

长案下边有好几张案几,都是用粉色的桌帘,配着绣凳,很秀气。

四周墙壁上挂着名人字画,靠西边有书架,有些格子里放的是书籍,有的放的是珍宝,书架旁则放着沏茶的用具,虽然她不知道是什么瓷器,但应该是上等的瓷器。

满屋子茶香袅袅,她一来就喜欢上这儿了。

只不过很快她就后悔了,不是这里的环境不好,是太好了,她们自带的优越感,让她们姐妹无所适从。

头一日读书还好些,可以慢点跟上,但是插花、制香、骑马、裱画、画画,全部都得自己花钱。她原本以为娘教的那些束脩全部算在内,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很多都需要额外的银钱,除此之外,这女学却攀比之风日盛。

今日是魏大姑娘请大家喝牛乳羹,正道:“这牛乳羹一共配着核桃碎、杏仁碎、葡萄干、西川乳糖这四样,大家爱吃什么,就往里面倒什么。”

孙芙家境并不算差,但是和魏家这样的豪富人家相差太远,因此这等牛乳羹也不是常喝的,现下把乳糖先放进去,再慢慢的加其它的,一杯喝下去意犹未尽。

刚喝完,就听蒋筠道:“明日我请大家吃翠云楼的点心。”

翠云楼是大名府最好的酒楼,孙芙也没想到竟然是轮流请的。

她知道这蒋筠,据说是魏家的外甥女,父亲在大名府做推官,听闻她家里十分殷实,父亲来此地做官,就直接买了一处宅子。

也因为如此,她在这里很得大家的心,也是,家中独女,父母疼爱,性情开阔,谁会不喜欢呢?

不似她和妹妹二人,赁着宅子住在大名府,爹娘都不在身边,银钱并不趁手。

养娘正和她念叨:“大姑娘不知晓,太太让我管着咱们院子,且不说您和二姑娘平日花销就是好大一笔。过几日,还要请绣匠做衣裳。”

孙芙就没有开口了,请了一回,日后次次都要请,就像蒋筠的丫头说,每个月请吃点心的银钱就要一两,这还不算做诗社的花费。

在那个魏家女学,她活的很自卑,蒋筠魏大姑娘这些人都是一天一套衣裳,很少重复穿,年纪不大都戴上名贵首饰,打赏也是十分大方,甚至还要在家举办宴会,十分热闹。

孙芙心想一件事情她可以随大流,可是事情太多了,她就没办法随大流了,她也随不起那个大流了。

那样的花宴,其一是她们没地方操办,这里的宅邸实在是简陋,其二则是家里银钱有限。娘的确说的很好,但是不是一路人非挤着人家里面去,她们挤不了。

最终她们姐妹从魏家退学,跟着家里的老先生读书,还是很自在。

其实以孙芙本人而言,读书其实很好,仿佛给她们开了另外一扇门,但是不能把读书当成越过别人的工具。

就像是她们再随父亲赴任后,又继续跟着母亲请来的人读书,读到最后,这三年来,她们也长大了,娘也会和她们说很多话。

就比方会说:“女子也不比男子差,日后等你们有权了,就让女子多参权。”

“女子不仅仅是要做结婚员,你们日后不嫁,娘也留你们在家。”

……

这些话让她们思路都打开了,孙芙听的也是心潮澎湃。

可是妹妹一句话惊醒了她,妹妹道:“姐,娘不是也识字吗?她怎么没有权力?”

孙大姑娘也是一直想,是啊,娘为何让自己和妹妹不同于世俗,她自己却还是随大流呢?回到汴京之后,她愈发就知晓自己的劣势了。

人家家里都是女儿自小生下来就开始攒嫁妆的,嫁妆比什么都重要,可以说是女儿家安身立命的根本。

可她和妹妹什么都没有,也就是说即便不嫁人,她们根本就没有退路。

还是三姨母为她们着想,知晓她们年纪不小了,才帮她说亲,她也正好看中了孟家。孟家是皇亲,一般没大事,且孟三郎的文章她看过了,也是很不错的,此人有才学,家境殷实,因为是庶出,反而做嫡母的不会太在意。

比那些把儿子看的比命根子重要的母亲好多了。

况且,孟家也是书香人家,不是那种没规矩的人家。

没有太多嫁妆的她也只有这样了,母亲却总嫌不足。

统共一千贯的嫁妆,有五百贯还是孟家的聘礼送来的,她摇摇头,也知家里尽力了,自己不该多说什么。

果然嫁到孟家之后,她因为嫁妆许久都抬不起头来,还是有身孕了才好许多。也许是和蒋夫人住对门,婆婆和蒋夫人的关系好,她就发现了蒋夫人此人才是她学习的榜样。

从俗世意义上说,她非常成功,儿女双全受丈夫爱戴,从个人意义而言,她也很成功。不仅一手绣技独步贵妇圈,还出口成章,诗词皆通,能打理好内宅,外面擅长经济,也让人羡慕。

可也有点不好,她太独了,丈夫身边没有妾侍,所以即便她有这么多的好,也打了一个大折扣。倒是邬娘子,贤惠得体,也因为贤惠持家备受赞誉。

所以她得综合二人的优点,对内用自己的陪嫁丫头做通房,立贤惠人设,孝敬公婆自不必说,和丈夫感情也得保持不错,对外四处交际不说,还拿自己辛苦攒下的钱买了些田地。

如此,后来孟三郎中了进士,她跟随丈夫去了外任,因为有之前交际打底,在父亲被罢官之后,她还能说出和蒋家的关系,拉虎皮扯大旗,让丈夫和她在临安府顺利过度。

孟三郎的长兄也是进士,孙芙在孟家和长嫂交好,故而兄弟二人仕途上也互相帮助。

至于孟三郎,虽然也有妾和通房两三个,但对她这个父亲被罢官差点流放的妻子,依旧十分敬重。

而妹妹那里也是写信感激自己,当年她把妹妹嫁给一个小官的儿子,正是看中人家家风好,在朝廷党争如此严重的时候,还能够厚待妹妹。

如今妹妹的生活也过的很好,说即便父亲出事了,家里却是待她如昔,反而公婆都心疼她的遭遇,更怜惜她。

他的公公现在也是任开封府盐铁判官,官位稳步上升。

家里虽然不甚富贵,可是烦心事情少。

如此,孙芙也放心了,至于她爹娘的日子据说并不好过,爹也就罢了,因为仕途不得已,沉醉于声色犬马之中,娘那边却屡次来信给自己说要她给弟弟挑一位官家女。

可是弟弟身上既没有功名,孙家也非什么有钱人家,哪个官家女愿意嫁过去呢?

好容易倒是丈夫有位下属的女儿,虽然小门小户,但人温柔贤淑,她去信给娘,娘反而觉得人家太小门小户了。

孙芙想曾经的娘常常说什么女儿家可以做的更好,女儿不比男儿差,多么欣赏女人。可到了自己儿子身上,又觉得儿子能配得上天底下最好的女子。

实在是讽刺啊,讽刺!

还好她醒悟的早,没天天被这些口号洗脑。

作者感言

春未绿

春未绿

此作者暂时没有公告!

目录
目录
设置
阅读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阅读模式
反馈
反馈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