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此信原件信封上的邮戳日期为1937年2月7日。
(11) 此原件信封邮戳日期为2月10日,收信地址是“吴兴民德女校”,故应为1937年。
(12) 指当时世界书局编译所所长詹文浒,他是朱生豪在秀州中学的先后同学,也曾在秀州中学任教。朱生豪是在詹文浒的建议下开始翻译莎剧的。
(13) ridiculous:荒谬的、可笑的。
(14) 此信原件上宋清如注:1937年初。
(15) 此信原件信封上邮戳日期为1937年3月25日。
(16) 此信原件信封上邮戳日期为1937年4月26日。
(17) Macauly:麦考莱,19世纪英国史学家。
(18) Hazlit:赫兹里特(1778~1930),英国散文作家,文艺批评家。
(19) 此信原件上宋清如注:1937年夏。
(20) Rosalind和Touchstone:莎剧《皆大欢喜》中的女主人公和宫廷小丑。
(21) pun:双关语。
(22) “生的门脱儿”:英文sentimental的译音,感伤的。
(23) sex appeal:性感。
(24) 此信原件上宋清如注:1937年。
(25)
这是现存的朱生豪寄给宋清如的最后一封信,写于1937年8月26日。1937年8月13日,日军向上海发起突然进攻,当夜在虹口一带开炮登陆。朱生豪被迫在半夜里仓促出走避难,大部分译稿和个人用品都毁于一旦。在亲戚家住了几天后,搭半夜的火车挤在难民群中,于8月26日回到嘉兴姑妈家。这封信是他回到嘉兴后写的。
(26) 嘉兴方言中把老太太称为“阿妈”,这里用的是音译。
(27) 此译文由朱尚刚先生提供。
(28)
这是朱生豪在1943年春写给宋清如的一封未曾发出的信,也是朱生豪写给宋清如的现存的最后一封信。这年春节前,宋清如回常熟娘家住了20多天,这是他们婚后时间最长,也是最后一次离别。朱生豪在家度日如年地等待着,每天展开纸笔,抒写对宋清如的思念之情,每天写一点,直到宋清如回来。这封信虽然最终没有寄出,但却生动地记写了朱生豪对于宋清如真挚动人的爱情。因为原信蛀蚀比较严重,有一些字已经无法分辨了。此信第一页(双面)缺失。
(29) 濂姐,指朱生豪的表姐曹思濂。
(30) Intruder:闯入者。
(31) happy ending:愉快的结局。
(32) 这是朱生豪去世两周年时宋清如写的祭文。
(33)
朱生豪去世后,因为嘉兴还处在日军占领下,暂时无法操办安葬事宜。故只能按当地习俗暂时寄厝在广东会馆,抗战胜利后,宋清如才和从四川归来的朱生豪胞弟朱文振为朱生豪和朱家其他一些尚未下葬的人一建墓穴,安葬入土。
整理后记
====
我父亲朱生豪写给母亲宋清如的书信曾分别以《寄在信封里的灵魂》和《朱生豪情书》的书名结集出版,其间引起的社会反响颇大,受到广大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的欢迎。这些信件展现了在那个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怎么熟悉的社会环境里,前辈们在物质和精神、理想和现实、爱情和事业这一对对矛盾中是怎样走过来的。领略那一代人的思维方式和爱情生活,对我们当代读者,特别是在现今物欲横流,一些年轻人对自己的生活和事业前途感到迷茫的时候,会有相当的启迪。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些信件虽不能不认定是情书,却已经远超出情书的概念了。
母亲是在文化界一些朋友的劝说和鼓励下,才同意整理并公开这些信件的。因为这些毕竟是恋人之间的私信,对任何人来说,其初衷都不会想把它们公之于众。母亲甚至对来访的人表示过,打算在她离世的时候把这些信件都烧毁,带着它们一起回到父亲的身边去,这样的想法其实也完全正常。考虑到父亲在我国文化界的历史地位,这些信件也应该是属于全民族的一笔有价值的文化遗产,母亲最终改变了主意,同意整理这些信件,并于1995年8月以《寄在信封里的灵魂》为名交由东方出版社出版。
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母亲在整理发表信件时,审选的标准较严,对于一些她认为纯属私人情感方面的文字,删削较多,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信件没有收入,出版时收入的信件共236封。
母亲去世后,我检点了母亲留存下来的全部信件。深感到这些信的重大历史价值。为了尽可能完整地保存这份文化瑰宝,我对信件重新进行整理,基本上将全部信件都收了进去,原先删掉的内容(除极个别地方外)也都补了进去。并按大致的写信时间分为若干部分,交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于2003年8月以《朱生豪情书》的书名出版,共收入信件306封。
在读者为父亲信中表达的真切、奔放、毫无拘束的感情和生动、幽默、笔下生花的文字折服的同时,也会不约而同地感到有些缺失,因为这里只有父亲单方面的信件。人们相信,如果母亲的“情书”也在的话,凭着她的情感和文采,写出来的文字肯定也会精彩万分,使这本情书集更加成为完璧的。可惜的是,经过战争和“文革”几番动荡,母亲的信都没有能保留下来。这个缺憾,也只能永远留存下去了。
这次中国青年出版社重新整理出版这本书信集,作为主要为青年读者提供的读物,我借机将母亲写过的一些和他们爱情生活有关以及表达对父亲的悼念的一些诗词、文章也收入书中,使全书增加一些互动的成分,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读者的需求。
2003年《朱生豪情书》出版后,逐渐发现还有一些疏误(主要是在注解上),以及顺序编排上的不当之处,感谢中国青年出版社这次整理出版手稿本给了我这一次改正疏误的机会。
需要强调的是,在《朱生豪情书》出版前后,得到了方平、屠岸等学界前辈的巨大帮助,方平先生为我修改了大量的注解条目,有的改个别字词,有的则全部改写。屠岸先生也在出版后指出了我的一些重要错误,使我得以在这次改正。前辈们的大力援手,使我在深感自己才疏学浅的同时,也获得了不少长进!另外,未曾谋面的网友王林园女士也对本书的修订提供了很好的建议,并为一些信件时间的判定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线索,这些都为这次手稿本整理出版提供了有益支持,我谨在此深表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