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谢阅读这篇文章。
在这篇文章写作中,有朋友对其中的准确性提出疑问,例如军统改名“保密局”应当写出来。
作者认为,读者朋友都明白“军统”是什么,不影响文章理解,所以没有提到军统改名的事情。鉴于有读者朋友十分关切为“军统”正名的细节问题,作者已经加上这句话。
在闲聊中,作者曾经说过“瞿秋白枪决前,中统去劝降”的话,有朋友提出“那个时候中统还没正式成立”,确实,当时“中统”还没有正式挂牌,去劝他的人是陈立夫。陈氏兄弟乃中统首领是常识。中统的前身是1927年由CC系分子所组成的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当然早就存在了。
作者不能保证文章中发生过的所有事情在民国时期都有迹可循。
小说是虚构的,在这篇文章的创作中,作者参阅了史料,但是不可能写史料知识百科,不会每一个细节准确到位,文章是遵循主角的人生轨迹与性格展开,遵循便于读者理解的通俗方式写作。
作者参阅的材料大多为学者著作,佐以回忆录,并非网络内容,网络上谣言众多,不怎么可信。主人公均没有原型,跟现实中的历史人物经历不会重叠。
文学创作不是新闻,应当有想象力,更要有自己独特的人物创作。历史知识可以做路标,没必要做拐杖,没有必要搬运史料拼凑。国民党中众多派系,如著名的CC系政学系,作者都没有单独描写,小说不是给国军或者共军做党史。因此,对两党党史有兴趣的读者还请参阅正史。
在这里,对本文中尚未写出来的一些历史背景,作者做一点补充说明。
孙中山提出“以俄为师”,在此之前,国民党是个封闭的组织,缺乏组织性,搞不起来社会活动。直到苏共帮忙改组国民党,中共同时加入他们,国民党才开始迅猛发展。改组后,国民党跟发馒头似的,发旺到上百万人。倘若共产党有毒,岂能发这么大?养这么壮?
在抗日这个问题上,1915年因为“二十一条”而引起的全国反日运动,国民党人内部意见分歧,基本置身事外。一直到“护国运动”,在抗日问题上唱主角的都是进步党。亲们不知道国内除了两党,还有其他党吧?国民党怎么有能力把抗日的功劳给包揽呢?1923年,国民党号称二十万,实际数目包涵10万雇佣兵,登记数目水分也大,其实就几万人罢了,如何抗得了日?
孙中山不厌其烦地讲“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要“扶助工农”,可见他的思想中有对资本主义批判的一面。苏联共产党是国民党的一位老师,中共是国民党的小同学,有点常识的朋友都知道。国共怎么可能水火不容?国民党发家跟共产党有密切关系。辛亥革命并没有让国民党发家,得势的是北洋政府,直到接受共党改组之后,他们才猛然壮大。
经过苏共改组,中共与国民党融合在一起发展,几年内蒸馒头似的,给国民党蒸到一百多万人。孙中山一死,国民党感觉差不多了,开始清党,一口气杀掉30万党众。为了清除共党的“余毒”,即使中共实际人数不过2-3万人,杀自己人也是在所不惜的。
脱胎换骨后,国军就是这么看重“血统”。
为何阮君烈一开始就对叶鸿生的身份那么敏感,老实讲还不是主义的问题,跟历史背景有关系。真的是会死人啊,不是开玩笑的。看陈立夫的回忆录,为了找出共产党,他们叫党员全部站出来打斗,因为打起来,国共自然就分出阵营了嘛。
这个蠢法子不知道打死多少国民党自己人,场面很可怕。正常人都不会想去经历。
阮君烈的思想是排外的,所以他紧跟这种趋势。
叶鸿生为什么待阮君烈那么好,不去消灭他。
除了爱情的关系,还有后期成熟的党派思想的关系。叶鸿生是一个共党,不管他身在庙堂,还是身在江湖,还是被贬斥,都是一样的。否则WG被打倒的中共干部都不算中共了。
抗战的时候,发布“来过中国的日本军人一律枪毙”命令的是国民党将军孙立人,不是共产党。共军的做法是优待俘虏,没有犯罪、情节较轻的人好好对他们。共军曾经俘虏过一些日军后勤人员,包括医护人员,一直带着他们,优待他们。日军的医护、技术人员跟随共军南征北战,一直打到淮海战役。解放后,为了让日军俘虏返回原籍,共军给他们修改档案,方便他们重新回日本生活。
这是共军和国军的思想差别,所以叶鸿生是不会伤害阮君烈的。阮君烈肯定比日军更值得珍惜,是不是?解放战争后期,大量国军士兵充入共军队伍,上百万人。“解放军”是对共军和国军的统称,并非单指共军,这个时候大家已经合二为一。
说到这里,不能不提一下国军的事迹。
在自绝后路方面,国军独树一帜。不管在淞沪战场,南京战场,还是后来的淮海战场。每一次都能在史料中看到某支国军队伍率先把桥炸断,或者跳上船,把友军远远丢在后面的事情。所以阮君烈在战场上也被人丢下了,这是常事,谁遇到谁倒霉。叶鸿生去救他,是他好命。
在南京战场,唐生智失败后慌慌张张丢下南京,把官员家属带跑,然后叫士兵不同方向突围。结果下关的士兵们跑到江边,发现没有船。不会游泳的士兵抱着木板扑进江水,淹死不少,没有死在南京战场上,不幸死在江里。国军军事失策的时刻很多,1944年日军从北打到南,打通铁路线,有爱国心的将领都很着急,国军还是一盘散沙。
沈醉的回忆录记载了一件趣事:
撤离大陆之前,毛人凤是军统当家。很多投奔国民党的共方人士曾经为他辛苦效力,希望跟他一起去台湾。毛人凤恶狠狠地拒绝了。这些人下跪,哭着求他。毛人凤心如铁石,发大招无影脚把他们踹飞,丢给共军。将没有利用价值的人彻底抛弃后,毛人凤感觉这一手玩得漂亮,作为功劳汇报给蒋。
看到这里,有见识的读者朋友要笑了:这种三流小说恶毒女配的风范怎么能帮助国军统一中国呢?国军天天痛骂共军统战他们,他们到底在干什么?
其实这事是蒋公点拨的,他完成得很好。到了台湾,毛人凤依然做官,身居要职。
在中共历史上,WG时期,一部分国军过去的人遭到不公正的对待。在毛活着的时候,1972年起开始,错判的国军将领纷纷恢复名誉和地位。在毛死之前,这些人已经官复原职。很多人的子孙直到现在都享有特权(未免也太久了)。
在国军历史上,所有得罪蒋的人,是不会被宽释的。大家喜爱的张学良将军一直被软禁到他儿子死。上文提到的孙立人将军试图反蒋,实施兵谏,被软禁在台湾几十年,直到他儿子死。
不是等到蒋死,是到他儿子死。如果孙子争气,还要世世代代关下去的。
国军有卸磨杀驴的传统,对共军如此,对共军投敌人员如此,对血不够“蓝”、心不够“忠”的自己人也是如此。在这里,考虑到一些同胞出于反共的心理需求,已经在精神上加入国军,作者不再多做赘述。容作者提醒一句:目前,大陆生源在台湾尚未取得医保资格。毛人凤的大招在前,亲们要注意安全。
历史小说自然是以历史为脉络,历史演变到今天,很多事情都在变化发展。中共当年承诺“为人民服务”,中途抽风,现在服务的力度变弱,越来越像国军。谁受了委屈,冤有头债有主,给纪委写信,给报社打电话,该上街的上街。不用把气娇嗔到他家爷爷辈头上。叶鸿生好讲话,不代表他没立功,没有为你现在的生活付出。
热爱国军抗日名将的一些人似乎选择性失明,对他一点也不尊重。
叶鸿生不介意,他不求回报。但是亲们这种态度还是尽量不要带到生活中,容易留下不知好歹、见识短浅的愣头青形象。事实上,黄埔学生百分之八十是左派,就算被划给国共两家,他们的关系还是很复杂,没你们想象得那么简单。国共将领之间互相认识,时不时有来往。国军干部眼里只有共军干部值得重视,因为英雄惜英雄,对没头没脑、哈巴狗一样的玩意,他们通常没啥耐心。国军养尊处优,不可能像共军那样乐意和脏的蠢的偎在一起,如果你没有一技之长、又不会跳宫廷舞,最大的可能是被派去抬土。国军那边建设工作量大,需要很多民夫。
国军更早就变了,子孙后代对“汪精卫的是忠是奸”存在异议,自称不是台独的台独分子很多,亲日政客层出不穷。就算孙中山在世,也定然认不得这是谁的子孙。蒋介石爬起来,也要重新气死过去。想当年,汪精卫葬身梅花山,国军无论如何也要把他的坟炸开,把他从孙中山身边铲除。这样不尊重人权、尸权的事情,国军曾经做过,俱往矣。国军早已风流云散,现在的“国军”就是个转基因产品。阮君烈跟这些人在一起,哪会有什么开心的生活。
阮君烈的个性和思想状态。作者在这里解释一下。
他是上个世纪初期诞生的,是一个传统中国人。所谓“传统”可以从他的政治倾向看出来,也可以从他的审美状态,道德状态看出来。他的伦理道德感很强,压制他的感情与欲望。即使情感上他爱叶鸿生,他也不能随意承认,甚至不会主动面对,采取回避遮蔽的态度。叶鸿生认为这是美的,是令人喜欢的。叶鸿生的道德感也很强,在这方面他们俩是一样的。
有人说:“解放战争谁对谁错,哪里分得清?”
这样傻傻分不清的话,阮君烈何至于想死?阮君烈不代表国民党,他是个体,国民党是群体。
阮君烈抱着自残自戕的态度,自觉把国家搞成这样,民不聊生,他作为上层阶级,感觉到不死不足以赎罪。他还想拉着叶鸿生一起死,因为他爱叶鸿生。
叶鸿生当然不会让他死。
蒋给那么多将领发佩剑,让他们打不赢就自裁,没多少人真的去死。兵败后,蒋在台湾地位不稳,自己也不去死,反而火速在日本买一套房子,准备好后路。
(作者真不想把蒋公的事讲这么清楚,毕竟他也挺苦的,打内战打到吐血,打外战也打不赢,能力有限,依然辛辛苦苦忙一辈子,但是比他苦的人太多了。)
阮君烈对国军的态度,一方面是因为他秉承早期的理想主义,另一方面是因为国军的衰败是“跨越式衰败”,迅速发展,迅速衰败。时间短,他一时接受不来。
抗战时,在民族精神的焕发下,民众热情支持国军,但是他们的坏毛病没有改。比如说谎,部队都在战绩上作假,夸大战绩。比如腐败,受贿是轻的,属于人情往来。到后来,在接管日占区的时候,国军部队大肆侵占民族资本的产业,这种事情屡见不鲜,国军一个连一个排地发财,最后民族资本彻底抛弃他们。阮君烈没有直接参与,但是他得到大量好处。
经历这么多事情,阮君烈怎么会一点反思也没有?快快乐乐地去过“小日子”?
他要这么想得开,前面一个他就精分了。有道德感的他就不复存在了。
有朋友认为,国共内战结果,跟普通人没关系。他们谁赢都一样,我今天的生活不会改变多少。
真的是这样吗?
这二三十年大家感觉不错的年头,基础是在前三十年。不解决土地问题,重新划分利益格局,不建立工业化,绝对不可能有后面的发展,走向当今的生活。种子种下去,树木长出来,最后才能结果子。中间发生WG的破坏行为,需要严厉谴责。可是没有最初的种植行为,不管破坏还是收获,啥子都没有。
问题在于——国军有没有条件胜利,然后进行一系列基础工作?
国军当年非得跟共军打仗,就是没有能力,也不愿意改变利益格局。他们主要依靠的是权贵和军官,如果他们愿意土改,仗根本没必要打,完全打不起来。内战之所以打得起来,就是因为他们自觉不自觉地走上权贵路线,不愿意做这件事。国军跑到台湾省,总结教训,这才下决心变革。台湾的经济基础也是建立在这个上面。倘若不在大陆失败,共军不抽他们一顿,他们没有必要改变。好好的,干嘛要改?他们今天的变化是建立失败的基础上,而不是成功的基础上。
现在坊间流行一种说法,用WG的十年来否定共和国的伟大,完全没道理。
退一步说,没有叶鸿生这些人,国军按当年的路线自己玩自己的,会怎么样?当阶层发生撕裂,国家会乱掉,出现其他的社会动乱,比如没有规则的起义和流血冲突。国军内部分裂得厉害,派系多得很,很可能出现军阀混战时期。请回头看看五代十国,还有北洋政府时期。普通人出门溜溜,搞不好就遇到军阀在中原大战,各地还有租界。等中国走到今天这个地步,搞不好要多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这中间付出的代价谁来承担?
叶鸿生的道路当然是对的,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你只能先走上对的道路,然后再调整它,慢慢往中间去一些。一旦从头走错了,绝对没有今天的结果。
阮君烈为什么不早点与叶鸿生见面?
重要原因之一是他还爱叶鸿生,叶鸿生见到他会立刻发现这一点。阮君烈不敢面对叶鸿生。他依然很传统。叶鸿生具备深层次理解和抚慰他的能力。老实讲,如果他们早见几十年,十几年,旧情复燃都是免不了的。叶鸿生会成为他实际的伴侣,这件事他潜意识里是可以预料的。阮君烈不大能面对这样的自己。如果更早一点,给他们见面的机会,很可能事情就不同了,但是他们一直被隔绝着。
第二个原因自然是ZZ原因,台湾在搞“三不政策”,他没法置身事外。很多年后,周围的群体变化好大,变得他不认识了。他没法随意,这已经成为他人生责任的一部分。他在国军ZZ圈始终是边缘化的,但他具有象征意义。
这两个原因合起来困扰他,阻挡了他的脚步。
阮君烈跟叶鸿生当然可以相爱,而且是很热切的相爱。不能相守只能说是困于时局,困于他们都想不到的时代大潮。
他们接受的是同一种中国古典文化,爱的是同一片土地。叶鸿生符合阮君烈的最高审美要求,他爱的人要高洁,不蔓不枝,中通外直。阮君烈身上有古典军人的忠勇品质和家国追求。阮君烈是一个华贵的人。他的特质在叶鸿生看来是值得爱惜的,即使他不一定完全同意他。叶鸿生是一个共党之前,他心中早就有一些观念,比如“居柔处下,泛爱容众,真平等也。”他如果不爱这些,他就不会去献身理想。不管有没有主义,他们都会相爱。
共产主义、资产阶级革命理想都是在特殊救亡时期进入中国,也就是说他们都在中华文化的统筹下。除了这两种思潮,还有其他思潮,它们一起产生种种作用。作者相信,这些思潮的精华部分最终都能被中华文化吸纳,即使他们一度看起来形式是对立的(其实也是统一的)。如果一种文化不复杂,不能包含很多东西,它还能被称为是一种文化吗?
中华文化当然可以,他们当然会深刻的相爱,所谓“阵营”也不能抵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