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藏后,可收藏每本书籍,个人中心收藏里查看

第39章 涨价(二更)

青竹 寓风 3142 2025-01-11 18:56:48

村里驴车、牛车加起来总共十一辆,草市这天都出动了。

有人家里没什么要卖的东西,也赶着车趁热闹做点儿小生意——拉人。

一个人两文钱,来回三文钱。

平常这两文三文的还没什么人坐,住在山边,村里人普遍脚程好,不带老人孩子,自己早点儿出发慢点儿回,走走也就省下了。

也正因为这样,家里没车的轻易不会带孩子去草市去县城,太远了。

这回好了,村里人多多少少都攒了些家底儿,愿意花点儿钱带上老人孩子去凑热闹的还挺多,不过各家孩子多,能跟着去的,也只有家里最受宠的,或是能帮忙干点儿活的。

一大清早的,天还没亮透,村里就响起了孩子的哭闹。

“吃了饭去把鸡喂了,喂完鸡去放鸭子,晌午记得喂猪,下午娘就回来了。”挎着篮子的女人擦擦小儿子的眼泪,刚才闹得凶差点儿把家里水盆撞倒,她一生气给他屁股两巴掌,揍哭了。

小傻子边哭还抱着她腿不撒手,搞得她又心疼又后悔。

站在一旁的大姑娘道:“要不然让弟弟去吧。”

“他去能干啥,走一半走不动了谁背他?”

小男孩:“我走得动。”

“你走得动啥?去你外婆家没走一半就叫你爹背,去草市比去外婆家远多了,也没处给你歇着。”训完孩子,到底是不舍得平白惹孩子不开心,她又放软了声音:“你听话,娘回来给你买糖吃。”

小男孩噘着嘴想了想,“要糖块儿。”

“行,给你买糖块儿,也给你姐姐买个头花。”

俩孩子都高兴了。

哄好了孩子,她和丈夫一起出门。

他们家东西不多,就一筐菜干,一篮子鸡蛋,不值当坐车,这阵子鸡蛋价还成,卖了钱,好买些油盐,带着孩子去辛苦不说,瞧见了那些好吃的好玩儿的,孩子闹着要又不买,还平添一场官司。

女人暗暗叹口气。

还是没钱闹的。

要是她家也像县里那些有钱人家似的,有车有钱,带孩子赶场草市怎么了?

她掂掂篮子,和丈夫商量:“要是今儿卖的钱多,给孩子们买斤肉吃。”

“行。拎不动了我替你拎会儿。”

“才出门儿呢。”她笑笑,抬头看看丈夫,心想,日子总会好的。转头听见又一家训孩子的,夫妻俩哑然失笑。

沈青越灌了一耳朵的哭声,都不困了。

他那几个哭唧唧的学生看着他不好意思,他也不好意思和老人孩子抢座位,两辆牛车一再邀请,人家主动说不要钱,他都不好意思过去看热闹了。

人差不多齐了,各家开始出发,一起走路上相互能照应,边聊天边走心理上也没那么累。

沈青越一路走一路观察。

从村里出来一直走,走了将近一小时,他们才上了乡道,经过镇子,才走上了宽敞的官道。

能通过两辆牛车的官道比村间乡道更平坦,两旁栽种着柳树、榆树、槐树,都挺粗大了,不知种了多少年。

两侧的农田随着地势起伏,北侧多是旱田,种着麦子、谷子、豆子,还有小片的蔬菜,南侧沿着河道种稻子,稻苗绿油油的。

他们这儿人口不算密集,出了村,走了好一阵儿才见到山边两三个小屋,再往前走一阵,到了下一个村子,过了镇,地势开阔起来,村子才边多一些。

官道上去赶草市的人也变多,就隔这么远细听起来,两地村民口音就有一点儿区别了。

越靠近草市,水田越多,能看见宽宽窄窄的小河了。

到了草市,沈青越觉得腿都快不是他的了。

倒不是走的时间长他受不了,而是这群人走得太快了!

他们出门的时候不到五点,下山再走到草市,大概也才九点多不到十点。

这会儿好位置已经被近处村子的人占了,带的东西多走不快也没什么办法,只能沿着路往外摆,这会儿打远处来的人正聚着呢。

姜竹放下背篓,给从车上给沈青越拿了板凳,他也没客气,一屁股坐下去,大腿都打哆嗦。

车上的姜家业等不及姜树抱他,拽着绳子已经跳下来了。

姜树、姜家俊把车摆好,解开绳子将驴就近拴到一棵树上,从麻袋下拽了两把干草撒地上,等过一会儿它们歇一歇,再牵去河边喝几口水,吃点儿嫩草,就不用管了。

麻袋被一袋袋卸下来,姜竹和姜树一起解绳子,将干菜、笋干儿倒到铺好的空麻袋上,一堆堆摆开。

再把竹篓、竹篮摆到车旁,提前准备的两根儿竹竿扎进土里,拴上三道绳子,每道绳子上挂竹编的小物件。

沈青越那些扇子被姜竹细心一个个往上摆,为了好看,还用小绳挨个捆,保证每个都是正着,没一会儿,一个个小扇面摆成好大一片画。

另一边,姜家俊将豆腐摆出来,熟练地吆喝起来:“豆腐,新鲜的豆腐~”

村里各家卖野菜、干菜、鸡蛋、豆子、草鞋、草帽等等的,也纷纷找个位置把东西摆出来。

姜树倒好菜,“竹子你看着摊儿,我先去瞅瞅别人家卖什么价,家才,家业,去不去?”

俩小孩儿很够意思地问:“沈先生去不去?”

沈青越半死不活:“你们先去吧。”

他现在只想坐着,连站都不想站起来。

俩小孩又叫上村子里几个小孩,欢天喜地跟着姜树跑了。

沈青越默默摇摇头,趁着没人注意,拿扇子遮着手机,快速拍了几张照片。

多热闹啊。

这可比逛超市有意思多了,就是走过来有点儿废腿。

得抓紧弄清楚姜竹能不能买驴,涨一级户品要多交多少钱,要是差得不多,不如交了钱多买两头驴。

正好这阵儿赚了些钱,天彻底热起来前,应该还能再薅一阵儿野菜和竹笋,等野菜竹笋薅完,村民就该农忙了,路上听他们聊今年的庄稼,应该会有个好收成。

到时候山上人少了,他们俩可以上山找找金银花,吕大嫂说他们挖野菜瞧见了金银花,回头可以找药铺问问价……

姜竹收拾整齐摊子,把东西都摆好放好,一扭头,看见沈青越托着下巴盯着人家馄饨摊子发呆。

早上出门早他们俩没顾上吃饭,他装了俩酥饼,沈青越说起太早了,他胃还没醒吃不下。

这会儿瞧着,胃应该是醒了。

“我去买两碗馄饨吧?”

“嗯?”沈青越回神儿,说到馄饨……他摸摸肚子,是有点儿饿了,“行。”

“你先看着摊子,有人买东西你喊我。”

“嗯。”

姜竹快步跑去摊子上,要了两碗,想了想,他没要大碗,反正姜树在,等他回来看摊子,他们也去四处逛逛,草市上还有好些吃食呢,不好叫一碗馄饨占满了肚子。

没一会儿姜竹端了三碗馄饨回来,沈青越见他向老板指了指他们摊子,似乎是说一会儿再还碗。

姜家俊嘿嘿笑两声,还有点儿不好意思。

五文钱一碗的馄饨是用鸡汤打的底,能尝出一点儿鸡汤味儿,主要是馄饨够好吃。

猪肉混着一点儿嫩野菜做的馅儿,鲜香不腻,皮儿够薄够透,汤头飘着点儿小葱,一点儿香菜,调料不多,味道清淡简单,就挺好吃。

两个下肚,沈青越胃口打开了,不大的馄饨一口一个,真是越吃越好吃。

就是有点儿烫,得一个一个吹。

他正举着勺吹馄饨,摊子前站了个人,以很惊讶的口气问:“你这扇子怎么卖?”

沈青越抬头快速打量了对方一眼。

一身好布料,头上戴着个银束发簪子,手上有扳指,圆脸,微胖,体型富态,口音和他路上听过的都不一样,身后还跟着俩推小车的小厮。

这人八成就是姜竹、姜树他们常说的码头的外地船商。

眉毛和他爸还有点儿像。

沈青越:“十文一把。”

姜竹:“咳咳咳——”

船商:“他怎么了?”

沈青越:“喝汤呛到了。”

船商笑了:“小兄弟这就不厚道了,前头我瞧见别人用这样的扇子,说是五文一把在草市买的。”

沈青越:“对,就是我家卖的,上次家里小孩儿不知道价,卖亏了,现在涨价了。”

船商:“翻一倍呀?”

沈青越笑:“整个草市只我一家,要不是家里急着用钱,我也不卖这个价。”

船商:“若我都要了呢?”

沈青越:“你全要了也是十文,等我家不急着用钱了,就是十五文了。”

船商:“……”

一旁竖着耳朵听的众人:“……”

沈青越:“要不然你要这个?这个五文。”

他指指姜竹收菜空档编的福字、寿字扇子。

因为他最近主要忙着编席子,这种扇子也没编出多少来。

船商:“这种也涨价了?”

沈青越点头:“你细看看,这比上次的图样复杂。”

再复杂也不能涨一文呀!

草市上买这么大一把扇子,只要三文。

船商也一副恼怒模样,放下扇子哼了一声走了。

沈青越继续淡定吃馄饨,说太多,这口馄饨都凉了。

姜家俊咽咽唾沫,小声道:“他走啦!”

沈青越:“看见了。”

另一侧摊子上,两个摆菜卖的村民直替姜竹着急。

那小扇子他们瞧见了,都是姜松练手编的!

一个时辰能编好几把,沈先生一个时辰也能画好几张画。

再糊糊边,贴一贴,总共不费多少工夫,一个五文钱,多赚啊!

怎么就把人给说跑了呐?

那外边来的船商可给钱呀!

这沈先生是真不会做生意,他们有心劝劝,可瞧沈青越埋头吃馄饨吃得挺开心。

再劝劝姜竹吧,姜竹那也是一整个毫不在意。

得。

反正人家扇子比他们的菜好卖。

众人心里嘀咕不止,又忍不住看姜竹摊子上那些扇子。

都是钱啊。

一把扇子抵一大捆菜。

正感叹着,刚刚那船商又扭头回来了:“八文一把,我全要了,如何?”

沈青越:“十文一把,你全要我送你十把这种扇子。”

船商咬咬牙,“九文一把!”

沈青越瞧见正举着一串儿糖葫芦的姜家业和姜家才,抽了两把扇子递过去:“家业,拿着这个到四处喊,好看的扇子十文一把……”

船商连忙把扇子给夺了:“十文就十文!那种得四文一把。”

姜竹点头。

沈青越又抽出一把福字扇递给姜家业:“家业,拿着这个喊……”

船商再次抢:“五文就五文,你再多送我五把!”

沈青越:“我总共就二十多把,我再送你五把,我还不如卖你四文一把呢!”

众人看得目瞪口呆。

沈青越:“要不然你买我点儿干笋干菜?都要了我送你五把。”

作者有话说:

沈青越:讲价,主打一个坚定,要把上次的损失赚回来。

老实孩子小姜师傅看呆了。

——————

晚上的小纸条——

姜家俊,18岁,姜竹大侄子,家业的大哥,比我们小姜师傅还大点儿,小时候一起玩。

现在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了。

帮爹妈卖豆腐~~有肌肉的豆腐小哥特别英俊(好记了吗)

作者感言

寓风

寓风

此作者暂时没有公告!

目录
目录
设置
阅读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阅读模式
反馈
反馈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