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有没有好人翻译过青竹善院三代院长沈善缘的书信,太多了,找不到全译版啊!】
求求了。
1楼:啊,话痨缘受害者+1 [链接1][链接2][链接3]可能不全
2楼:没有全译本的,不过江北大学前年出过她的文集,收录了主要的二百多篇,文章都收了,书信和日记不全,她的书信写得还挺白话的,其实不看翻译也能看懂。
3楼(楼主):谢谢tvt找到书了。
4楼:请叫我们史料贡献者缘,没有沈小缘,我们上哪儿知道宝峰、海康、京城、石泉等地物价和风俗特产,沈小缘为研究虞朝民俗、经济和商业做出卓越贡献好吗。
5楼:就是,只有我们缘院长心系各方,给每个兄弟姐妹老师同学写信嘘寒问暖,问钱够不够花,打听衣物多少钱,吃饭多少钱,柴火多少钱,自己出去游历都图文并茂地往家里寄游记。
6楼:明明惦记的是吃好吗。
7楼:讲个笑话,虽然沈善缘的文集不全,但她写的美食已经出版过好几本书了
8楼:笑哭.jpg
9楼:笑哭.jpg
10楼:但是她真的好能写啊!两千多封信,一堆日记,哪个好人写这么多日记啊!
11楼:我们缘院长啊,还画图,手账前辈(微笑)。
12楼:向好院长好爸爸学习[链接:沈青越作品及练习稿汇总贴(不完全统计版)]
13楼:画院写生当日记的习惯就是从他开始的吧?美术生无能狂怒愤然掀桌.gif
14楼:怜悯
15楼:怜悯
……
29楼:沈青越也好爱吃啊。好在他只爱画,不爱写文章。
30楼:文学生冒头,文学生躺下.gif感谢院长不杀之恩
31楼:哈哈哈哈哈哈
32楼:哈哈哈哈哈哈
33楼:他为什么不写?我希望他写!他画的是很好,但是那些菜到底是怎么做的他能不能写仔细点儿?!
34楼:笑死
35楼:因为不是笋
36楼:因为不是笋
37楼:因为不是笋
……
55楼:我们沈院长食笋达人人设不倒
56楼:据说他从前有哮喘不能吃笋,后来治好了就酷爱吃笋,游历时候记录了各地上百种做笋的菜谱(不愧是食笋达人
57楼:我也爱吃笋。
58楼:我也爱吃。
59楼:我也爱吃。
60楼:有一说一,宝峰的笋挺好吃的,可惜沈院长吃不到开口即食的零食小笋干
61楼:说不定他吃过
62楼:说不定他吃过+1
63楼:说不定他吃过+1
……
75楼:穿越人设也不倒是吧?
……
86楼:歪个楼,听说有个游戏公司好像要做一款古风美食小游戏,主角就是参考的沈院长和三代小缘
87楼:真的吗?!
88楼:哪儿的消息?
89楼:应该是,咱们学校的学姐是主美之一呢。
90楼:我靠?
91楼:主线是父女俩吃遍大虞吗?
92楼:笑死
93楼:不带我们姜院长吗?
94楼:一家三口,整整齐齐。
95楼:沈善缘和姜美月关系更好吧?她们不是一起出游过吗?
96楼:但是姜美月会让小缘写诗。
97楼: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98楼:还是带姜竹吧
99楼:姜院长是妈妈吗?
100楼:哈哈哈哈哈哈哈
101楼: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102楼:不可能不带的,沈善缘给院长爸爸写信都是院长、山长安好,从来没漏过姜竹一次(嗑一口)
……
【他们竟然是真的?!照片1照片2照片3照片4照片5照片6】
事情是这样的,今天到青竹书院玩,到名人堂时候看到沈青越的介绍放在姜竹旁边就有些奇怪的感觉,那面墙放的全是历代院长的介绍,对面才是历代名人,但是沈青越只是画院的先生呀,他为什么要放在第二位,当时就觉得嗑到了,然后走到半山腰的茶室,介绍上说这里最早是沈青越和姜竹的故居,他们俩“相敬如宾相濡以沫共同在此生活后合葬于院后墓地”合葬!姐妹们,只有夫妻才会合葬吧!而且他们用的一块墓碑![尖叫.jpg][尖叫.jpg][尖叫.jpg]太激动了不好意思。
评论:你去隔壁善院看,也有,第一代院长,沈青越,第二代院长,姜家业,第三代院长,沈善缘,姜竹夹在沈青越和姜家业之间[狗头.jpg]
评论:是真的呀,他们不是公认的吗?
评论:你猜为什么叫“沈青越和姜竹”的故居
评论:据说书院和善院是他们俩一起出资建的,都算院长吧?
评论:不不不,绝对不可能因为一起出资那么简单,建议去逛逛那边的博物馆,找最早版的《少年名捕》画稿,你仔细看看主人公,再找找姜竹的画像[狗头.jpg]
评论:朋友,你看看沈青越最喜欢最擅长画的最多的是什么
评论:竹子吗?
评论:让我们大声念,青竹书院,青竹善院,姜“竹”沈“青”越
回复:啊?啊啊?!!!
评论:卧槽?
评论:每一张青竹图都是我们沈院长亲自画的周边(捂嘴.jpg)
回复:谢谢,我要回去买画集了!
评论:因为过于简单乃至不敢相信
回复:那介绍墙上写那堆青竹书院名字源自竹子的品质等等算什么?
评论:你真信啊?
评论:书院的学生们写信从来都是给他们两个写的,你品一品姜石生和赵舒云在海康时寄的家书,向来是一封信写给两个人看,我给我妈发信息都不会捎带上我爸,他们会
评论:据说沈青越画过超多张姜竹的,不过后来都带进墓里了。
评论:嗯,是真的,他们去世后沈善缘画他们的日记里还感慨过她画姜竹不及沈青越的万分之一,可惜那些画不能流传于后世,她只能粗浅地画一画他们,聊慰思念。当然她是在谦虚。
评论:姜石生也画过他们俩,那张画好甜
评论:[图片]是这张吗?
回复:我怎么没见过这张?
评论:以前展过,博物馆电子展览馆有
评论:啊!我知道,游春图,全名叫“先生、小叔、酱酱、追风游春图”某年某月春日盛,书院游春,记景一幅,似乎还是作业。
评论: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回复: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千年书舍,青史留香”我们学校建校一千年了,真牛x啊】
热评:卧槽我们书院竟然还出过名将?
回复:沈方椽啊,可惜英年早逝
【今天轮到哪位前辈在博物馆社死了(更新中)】
热评:沈善缘依旧名列前茅呢
热评:朋友们死前一定要把聊天记录和浏览记录一起带走
【为什么青竹书院能千年不倒】
热评:只是个书院而已,我们招谁惹谁了
热评:瀚海书院历史上被烧了三回,四海书院也被毁过两次
热评:梁朝末年大乱的时候其实差点儿被烧,然后沈方椽弃文从武横空出世了,带着一群同学、老乡狂扫六郡,要不是死太早,最少也是从龙之功,猛得吓人,从此再没人来烧青竹书院了
热评:沈方椽本来就是射院翘首吧?
热评:沈将军诗也写的不错的
热评:其实和文院规模一直不大也有关系,相比搞科举,青竹书院更喜欢搞扫盲和学科教育啊,都是应用型人才,还不争权,能有什么危害
热评:我们书院也出过状元、榜眼的,校史馆名人堂也有好多政治家、改革家的,只初期就很牛了,姜松做过郡守,姜家旺做过御史,韶嘉煦官至尚书呢。
热评:但是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更多啊,名医也多
热评:没被毁的主要原因还是位置偏,根基深,易守难攻,而且本地人很爱护书院的,沈方椽早期带的人全是书院的学生和本地人,几乎是一喊就全村揭竿而起了,你们扒一扒他们的籍贯,除了学生,几乎都是山阳镇的,一半还都是姓姜、姓江和姓沈的
热评:我院,民风剽悍
热评:那是,据说初代院长姜竹就特别擅长弓箭
热评:你们不觉得很有意思吗,擅长弓箭不擅诗书的姜竹是书院的初代院长,擅长绘画的沈青越是善院的院长,姜竹还是被捡回家领养的孤儿
热评:嗑了
【沈青越是穿越人士证据汇总】
1.来历不明,史料上说他来自海外,但没详细记载,同时期周边各国乃至世界其他范围,还没有出现他习惯的一些画法,更像是后世穿越带过去的,此篇有详细分析[链接:从绘画技巧剖析沈青越绘画的超时代之处]
2.他传世画作中有一幅早期彩色风景图用的颜料疑似是化工合成的,相关论文[链接]但不能确定到底是不是他画的,暂时待定
3.绘画风格应当是与社会环境紧密相关,且具有传承性的,沈青越的商业画出现的十分突兀,在印刷技术还不够成熟的时代印漫画十分突兀,相关论文[从《长腿鸟》《少年名捕》《江湖演义》《游侠传》等绘画作品看古代市井文化]
4……
热评:反对第3条,很多史料都佐证过沈青越是先在扇子上画作品,后来才汇编成册的。
回复:扇子和书只是形式,连续的连载本身就不符合那个时代
回复:那话本子也是连续的呀
热评:有一说一,《江湖演义》《游侠传》真的不如《少年名捕》和《长腿鸟》,差太多了,沈青越才是古代漫画第一人
回复:就是说啊,他都会镜头语言了,还不是穿越的?!!!
……
热评:补充第1条,沈青越是突然出现在书院的山上的,但从地理环境分析,当时能进入姜家村只有两条路线,他没从任意一条路线上经过,像是突然掉到山里来的。
回复:再补,姜家旺写的缅怀诗和后面回忆书院生活的文章也说过是沈青越突然到了姜家村,才让他们生活发生剧变,还提过沈青越最开始是短发
回复:短发是杜撰的吧,后世学生写话本子编的
回复:姜石生、张婉等同期画家画的沈青越都是束发的
回复:歪楼,沈院长真的好看!
……
评论:其实只要看看沈院长的遗物说不定就知道了
回复:怎么看?让考古同学到山上挖一挖吗?
回复:我靠你们不要乱说话啊,管理会封贴的
……
评论:你们不觉得赵舒云诗里写的什么“长明灯”“夜光灯”“白如昼”“凝汇日光哺长夜”很像太阳能灯吗?
回复:他说的是月亮吧
回复:啊?
回复:说不定是夜明珠呢
回复:不可能,他们当时的条件用不起夜明珠的
回复:夜明珠也不可能白如昼
回复:就是月亮啊,不是有专家解析过吗,望月思乡
……
作者有话说:
欢迎收看信息不对等情况下一本正经的胡猜(bushi)
真正的铁证,和画一样,属于私人物品,都被沈青越带到墓里了(do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