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藏后,可收藏每本书籍,个人中心收藏里查看

第121章 徒弟

青竹 寓风 3133 2025-01-11 18:56:48

沈青越开始有事可忙,姜竹也开始带着姜松赶进度。

山道上冰雪基本化了,姜松不好意思总让姜竹往山下给他送竹篾,提出以后早上过来。

姜竹:“你早上不是要去念书吗?”

赵先生也很勤勉,别的书院过了十五才开课,他在村里住着没什么事,初六就开始上课了。

连下午上课的小班,都是从初八就开始了。

姜松:“我怕茶园那边用得急……”

姜竹:“来得及,从前我一个人编也来得及,你上完课再来就行。”

姜松想多干点儿,但又舍不得山下的课,犹豫再三,还是点点头,“我以后自己拿竹篾下去!”

晚饭后,天黑前可以在家多编点儿。

姜竹:“行。”

姜松有点儿不好意思,看看姜竹,开口:“我,我还想再学学破篾。”

他学了这么久,还是有点儿怕刀,最多只能破出六层来,但学不会自己做篾条,是不可能当上篾匠的。

姜竹已经教了他好多次了,他就是学得不太好。

说完,姜松自己都不敢抬头了。

想学是他提的,但他破篾还没姜大望做得好,今年再学不会,最忙时候还学不会,他会不会被辞掉啊……

姜竹:“不用学了。”

“啊?”姜松猛地抬头。

姜竹:“割破手你好多天都不能写字。”

姜松懵懵地看他。

姜竹:“赵先生和我说了。”

年前时候姜松自己学破篾,太急了,一不小心把手上割了个长口子,他也没吭声,上课写字时候,赵先生看见他用布包着手指,血都要把布渗透了。

他专门去了姜松家一趟,想劝劝他家人让姜松少干点儿活,多花点儿时间念书。

姜松学东西不如另外几个机灵的孩子快,但他耐力足,记性好,记得慢但牢靠,别人忘了,他还记得,而且能融会贯通,等时日久了,一定会厚积薄发,是个读书的苗子。

一家人沉浸在姜松是个读书苗子的喜悦里开心了两天。

赵先生都登门夸孩子了,这可是村里头一份儿。

但紧接着,就是贫家出才子的忧愁。

他们家条件不好。

如果去外面的书院读,他们根本掏不起钱。

现状如冷雨,越下越大,欢喜结束,人人被浇得透心凉。

他奶奶觉得是她的病耽误了孩子,跟他爹娘商量她吃过孙大夫开的药好多了,过了年就不吃了,把药钱省下来给他读书。

姜松爹娘不同意。

他们不能省这笔钱,孙大夫明明说的是要慢慢养,好好养。

何况,他们家也不只姜松一个孩子,他还有哥哥姐姐,哥哥姐姐都还没成亲呢,即使家里有了一笔钱,该给谁用呢?

他大姐不是没人上家里说亲,但说的都是和他家条件差不多的。

姜松娘不愿意。

她吃了半辈子苦,怎么愿意自己最懂事的女儿再去别人家吃这份苦。

前阵子有人给他姐介绍了一个家境还可以的,对方母亲和他娘同村的亲戚是亲戚,也算知根知底,只是太远了,如果嫁过去,可能一年到头,只有过年、他爹娘爷爷奶奶生辰才能回来,他姐姐不愿意。

姜松知道他姐姐想要帮衬家里。

相看完明明更喜欢这个人,偏要说更喜欢愿意多给彩礼的那家。

他娘和他姐姐因为这个怄气,母女俩大半个月没好好说话了。

姜松想过了,他是想读书的。

但能读书本身已经是运气。

如果不是沈先生,如果不是后来又来了赵先生,他上哪儿识字去?

现在,他已经识字了,还会背诗了,也学了很多道理。

听说很多人三四十岁了还在考科举。

那他,也不着急。

他可以先干活儿,先赚钱。

然后把娶媳妇的钱省下来去读书。

这样大家都不用发愁了。

所以他决定好了,今年要振奋起来,学会破篾编筐,当个好篾匠。

可是……

姜松不知道赵先生跟姜竹说了什么,诚惶诚恐道:“我,我会好好学的,我肯定能学会,我已经不怕刀了,真的!”

姜竹:“不用,你好好读书吧,家旺他们考什么,你也去考什么,考上了以后我借钱给你读。”

姜松呆呆地看他,“为什么?”

姜竹:“你是我徒弟呀。”

还是家业的朋友。

也是最早到山上来干活儿的六个人之一。

姜松眼睛湿润润的,“可是我还没拜师啊。”

姜竹:“那你拜吧。”

姜松:“……”

他顿了顿,泪眼蒙眬地摇摇头,“我不拜了。”

姜竹:“???”

沈青越听见他们俩说话,悄悄挪过来,听到这儿笑出来。

“他早当你是徒弟了,别太有负担,他只是在跟我学怎么教徒弟而已。”

姜松连忙抹了抹眼泪,不好意思地看沈青越。

沈青越走到他旁边,“见过我怎么教石生吗?”

姜松点点头。

沈青越:“你觉得教你省钱,还是教石生画画省钱?”

姜松被问住了。

他不知道。

他只知道画画用的纸和颜料好像比写字用的纸墨更贵些。

姜松:“但是,画画赚钱呀。”

沈青越:“谁跟你说读书不赚钱的?你学好了就能赚,而且他又不是从现在开始赞助你钱,你得先考上童生,起码……嗯……和家旺得一样,证明你有这个天赋,他才会掏钱送你去书院,是不是姜竹?”

姜竹:“……”

不,他不是这个意思。

他是想告诉姜松没钱读书可以找他借。

迎着两人的目光,姜竹镇定地点点头:“嗯。不要输给家旺。”

姜松眨眨眼,把眼睛里的泪水挤下去,郑重地点了点头。

然后抬袖子擦擦脸,绷着小脸,编篓子编得更加专注了。

沈青越看了一会儿,突然懂了他爸爸为什么会热衷慈善捐款。

其实,也不是全是为了面子和虚荣心。

虽然他的情况比较复杂,但很多孩子也许就是缺一点儿运气和机会而已。

“咱们的书院……”

“嗯?”

“没事。”沈青越托着下巴默默想,建一座稍微像样的书院,得多少钱呢?

就从第一本儿教材开始吧!

反正他没什么事干。

元宵节,县城、清潭寺、山阳镇都有灯会。

往年姜家村大多人就上镇上凑凑热闹就算了。

今年他们几乎家家户户都参与了做走马灯,怎么都想去县城看看他们亲手做出来的灯挂出来好不好看。

池远舟也不负众望。

他们家的店外面几乎都摆了花灯架子,最显眼的地方就是走马灯。

书铺前面更是,还弄了好大一片灯笼搞猜灯谜,猜对了就能免费挑一盏普通花灯,猜对三道,就能挑一盏走马灯。

可若是想买,走马灯就贵了,半两银子一盏。

诱惑了好多人凑在门口猜灯谜。

偏偏他缺德地搞了很多很难的,吸引来一群书院的学生,也没几个人顺利拿到走马灯。

不甘心之下,只能掏钱来买。

而赶在元宵第一次出门玩的小夫妻,相看中可以趁着赏花灯出来见见的小情侣,还有宠孩子的大人,纷纷掏出钱包开始买买买。

好在这次他们准备得不算充分,走马灯只有一种图案,要不然说不定还得把每样买齐。

长腿鸟的小粉丝们凑在书铺外面看花灯,还有挤到书铺蹭免费画册看的。

姜家俊也趁机把刘小丫约出来了。

不过还得打着带弟弟妹妹玩的旗号。

家蕙和刘小丫牵着石生走在前,家俊领着家业走在后面,然后就遇到了站在书铺外面,一个灯谜也没猜对的沈青越。

沈青越:“算了,谁稀罕,回家点我们的灯玩儿!”

他的小粉丝们一点儿都不知道他真会画长腿鸟,笑他猜不对还骗自己玩儿,“大哥哥,你还是别猜了。”

“你都快把人家谜题猜完了。”

“那边有卖的,要不然你去那边买一个吧!”

姜竹忍笑忍得辛苦,将还要和灯谜大战三百回合的沈青越拖走。

沈青越愤愤不平:“我自己画还是彩色的呢!”

姜竹:“嗯嗯,那有糖葫芦,我们去吃糖葫芦吧!”

沈青越:“你是不是偷笑我?”

“没有。”姜竹连忙把他们买的糯米团子戳一个塞沈青越嘴里,拽着他胳膊往卖糖葫芦的摊子挪。

家业看见了,也想去找小叔玩,被家俊一把拖住。

说好陪他呢,自己跑了算怎么回事?

要是家业跑了,那不是就他一个人跟着仨姑娘看上去很傻吗?

他们这样看上去才像一家出来玩的。

不过……

小叔真惨。

谁家俩大小伙子一起跑街上看花灯啊!

哪怕三个人都不显得那么可怜。

不过再想一想还在家头悬梁锥刺股的姜树,小叔还算不错,起码能出来玩。

姜树就惨了。

人家衙门招人要考试,得考核能不能读书识字,看公文,念公文,写简单的公文文书。

姜树可算是抓了瞎,在家疯狂补习,连元宵都没跑出来玩。

衙门的选拔在正月十七,姜树十六就到了,生怕十七早上过来路上出了什么意外耽误他进门。

最后他找沈青越借了四十两银子,他自己年前年后忙,攒了点儿,家里给他凑了点儿,一共凑了六十多两,他全揣上了。

走门路找关系送出去六十两,剩下四两多散碎银子他先留着。

如果成功了,他就在县城租个小房子。

要是没能进去,他就再打听打听什么时候还有机会,或者想办法把那六十两银子尽可能多地拿回来,回家。

姜四山说陪他一起,姜树没让。

他自己又很紧张。

思来想去,找了姜竹陪他去。

姜竹:“我?”

姜树:“你不是对县城熟吗?”

姜竹:“……”

他对县城不熟啊!

但姜竹总是没什么表情的欠揍模样这时候能让姜树很安心。

尤其是姜竹还不爱说话。

姜树从出门,念念叨叨了一路,到找好客栈休息,再到拿出来家旺从里正那儿给他抄的一些文书样本复习,姜竹都没什么反应。

只在他卡住时候,帮他看看文书上是什么字。

“你都会这么多字啦?”

“……嗯。”一冬天,没什么事的时候,沈青越就会教他识字,他现在已经能磕磕绊绊念话本子了。

“唉……”姜树盘腿坐在床上叹气,“其实该来考吏员的是你。”

“嗯?”

“你看,你识字,沈先生有钱,你找他肯定更好借,你身手还比我好一些,衙门肯定愿意要你,进来说不定你就能当捕快,带着刀巡逻,比从杂役开始威风多了。”

姜树把自己给说自闭了。

姜竹沉默了一会儿,鼓励道:“你……聪明,能说会道,肯定能行。”

姜树咬咬牙:“不行也得行!我都忙活了半年了,还筹了那么多银子,怎么也得要我!”

他把那些文书往桌上一摔,一撸袖子恶狠狠地指着上面的字:“这字怎么念来着?”

姜竹:“……”

作者有话说:

新年新气象,新年新忧愁(doge)

姜松:我不会输给你的,姜家旺!

家旺:???

姜树:书到用时知不会啊,怎么又要考?考他奶奶的考!

作者感言

寓风

寓风

此作者暂时没有公告!

目录
目录
设置
阅读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阅读模式
反馈
反馈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