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藏后,可收藏每本书籍,个人中心收藏里查看

第89章 当国师是真快乐

第二天一早,顾庆之从御书房里出来,听皇帝在试探跟焦急中憧憬了一下信任国师什么时候成亲,就往文华殿寻林如海去了。

给太上皇修起居注是件挺麻烦的事儿。

起居注记录的就是皇帝的言行,小到后宫琐事,给太后请安这类都得按照日子写下来,下来是祭天祭祖等等行程,接着是皇帝的下发的圣旨。

既然记了皇帝发的圣旨,那皇帝发这圣旨为了什么也得写吧?所以下头还有京官跟地方官的重要奏折,还有别国进贡、蛮夷倭寇进犯等等,最后连重要的天气水文变化也得写上来。

纵然是这东西已经由起居郎写过一遍了,但是再审核一遍,也不是什么轻松的工作。

起居注修得好,那将来编纂实录的时候,就不会过于困难。

顾庆之一路往里,到了林如海的“办公室”,巨大的案台上摆着各种泛黄的奏折,同情中带着看热闹的心态,他问道:“师尊修了多少了?”

“你怎么来了?”林如海问道,又从案台后头站起来身来,稍微活动活动,道:“明兴二十九年。”

“师尊动作挺快,我听说修实录怎么也得三年呢。”

虽然实录是在暗示太上皇死,不过林如海也挺习惯了,横竖没有外人,自家弟子未来女婿爱说什么就叫他说什么,不然他还能去告不成?

再说告给谁呢?皇帝可太护短了。

不过毕竟是个标准的士大夫,听顾庆之讲倒也罢了,让他自己说,清醒的时候是肯定说不出来的。

林如海岔开了话题。

“我原先以为修史清贵,所以修完能高升,如今真修了史,才知道这么几十年的奏折看下来,的确是能学不少政务处理手段。有些隐秘的关系,也能从这里头看出来。”

顾庆之便拱了拱手,“恭喜师尊。临近中午,正好吃饭,咱们商量商量成亲的事儿?”

林如海一瞧角落里的西洋钟,道:“还有半个时辰……”但是商量成亲这事儿,别说半个时辰加上中午吃饭时间了,有时候半个月也商量不好的。

“走吧。”林如海抬脚出了屋子,又拿大铜锁锁了门,这才跟顾庆之两个出了正阳门,寻了个安静的小院坐下。

店家上了茶水,既然是谈事儿,距离吃饭也还半个时辰呢,顾庆之先叫了两道点心又一道干果拼盘,然后才点了菜品,吩咐过半个时辰再上。

他们两个在里头坐着,卫公公跟林家的小厮外头屋子守着。

林如海先是一声长 叹,不等叹完脸上就有了笑意,“我治《礼记》,如今这婚礼跟先周可不太一样了。三书六礼,原先除了纳征,都要带一只大雁,到了如今,只纳彩纳吉和迎亲时要用大雁了,而且也不是一只,而是一对儿。也有用木头雕刻的大雁代替的,也有用大鹅代替的。”

“一只形单影只的多不吉利。”顾庆之挑了两样喜欢的干果吃了,“师尊尝尝他们家扁核桃,味道不错。”

林如海原先踌躇满志的,他又治《礼记》,可以说婚礼相关的各种礼仪没有比他清楚的,只是对着这徒弟的确是严肃不起来。

不过成亲……林如海笑了一声,的确是该轻松些,“的确,况且那些礼节也的确繁琐了些,没点家底儿还真办不起来。我考考你,你说纳征为什么不用大雁?”

顾庆之虽然治的不是礼记,不过自打他有个这个念头,三书六礼也知道不少,更别说他从京城周围大户成亲都赚了多少银子了。

“纳征是送聘礼的。聘礼是要留在林家的,跟我师姐没关系,自然用不到大雁。”顾庆之略含鄙视,仿佛在说你怎么考我这么简单的问题?

林如海笑了两声,“按理来说,纳彩前就得合八字,先看看合不合,不过钦天监……我想也没人敢说你们八字不合。那就直接纳彩,你去寻好媒人,按照三十二样礼下聘便是。”

二十二样礼简单来说就是布匹、首饰和食物的各种组合,只不过规格不同。

像布匹,差一点的就是粗布,好的有绫罗绸缎,再往上还有上进的苏绣蜀绣等等。

首饰也是一样,像木头的钗也能算一样,一副头面也能算一样,这念头从林如海脑袋里划过,再一想自家弟子出身,他又吩咐一句,“也别准备的太张扬了。”

只是这话说出来,林如海又觉得有点别扭,他不应该跟新郎商量这个啊,有些话也不好说出来。

“你想好叫谁当媒人没有?忠顺王给你行的冠礼,不然还是找他商量商量?”林如海犹豫道:“虽陛下觉得他……但这种事情,总归王府也有辅官。”

顾庆之叹了口气,“师尊,其实我觉得这事儿你也别管了,我来操办就成。”

林如海眼睛一瞪,听见顾庆之道:“您这怕是还没习惯我师姐的新身份,她都是郡主了,真要说起来,这婚事礼部能插手,宗人府能管,皇后也能过问,若是您把我踢出去,那完了,这事儿您也管不了。可若是我在里头呢——”

“那就是所有人都得听你的。”林如海接了上来,又喝道:“好你个安国公,想得如此周全,你前头问我岂不是捉弄我?”

“那怎么能是捉弄呢?”顾庆之笑道:“总要给师尊点参与度嘛,您想怎么办,您跟我说,我去吩咐人。而且我还得问问师姐,既然是我跟她成亲,总归得我们两个都满意的。”

这的确是不合规矩,可问题是……先周传下来的礼仪,从来也不是给神仙结婚用的。

哪怕就是成亲前不叫见面这一条,在顾庆之身上也是不适用的。

谁敢拦着他叫不见未来新娘呢?

万一他真飞升了,皇帝八成要按照五服治罪了。

这么一想,林如海又有点烦,挥手道:“你倒是会给人找麻烦。”

“吃饭吃饭。”顾庆之笑道:“师尊烦什么?万事有我,首先第一条,这成亲用的大雁,我打算亲自养。”

林如海迟疑了一下,“罢罢罢,我不管你们。”

顾庆之又道:“师尊想想,成亲这事儿,万一贾家要来呢?请他来我不开心,不请他来又怪别扭的。不如再耗一耗,我估摸着,他们也快不行了,至少也在京城待不了多久了。”

当然这是明面上的理由,实际上嘛,也不好这么早就成亲。

大雁他也问过了,养得好就是一年就能长成,养得不好得两三年。就算他要养,也不可能从蛋开始,差不多也得是两三个月能养住的雏鸟,这个时间就很弹性了。

林如海都能想到这消息传开会怎么样,但是他女儿都成了能留住神仙的人,又封了郡主,也无所谓再来点什么了。

“要不要我把她送回苏州,叫她从苏州发嫁?”林如海故意激他,“这一来一回,少说得四五个月。”

顾庆之翻了个白眼,什么都没说看着他师尊。

林如海忽然反应过来,离开四五个月,皇帝就得先跟他急。

“吃饭!”林如海笑道:“总归这事儿我不管了,你去跟皇帝解释。”

顾庆之当日祈雨,看见的人好几万,所以他差点飞升这事儿传得非常快,也不过两三天的时间,就已经人尽皆知了。

不仅如此,市面上还流通起了国师用过的筷子碗这等物品,就连安国府运出来的垃圾,若是不小心点,也能被人抢去。

更夸张的是街两边还有人偷偷摸摸的摆香案上线祈福了。

就连安国府所在的这条街,都被打扫的干干净净,连灰尘都快看不见了。

这天早朝过后,顾庆之拿去礼部商量祭祀当借口,实则是去看看他们给勋贵宗亲出题出的怎么样了,皇帝这两天正烦这事儿呢,御书房里头各家代表已经吵了好几次了。

不过才出了午门,他远远的就见前头一群人围着,里头一个挺耳熟的声音,抑扬顿挫的在说些什么。

顾庆之往前一凑,透过人群也看得明白,中间是王元九,负责清理河道的工部侍郎。

“说时迟那时快,国师三炷香上去,风便吹了起来,我等一个个都被吹得东倒西歪,睁不开眼睛,只有长明郡主跟国师那一处依旧是风和日丽,不见有风更不见有雨。”

顾庆之觉得挺好笑,当事人亲自辟谣,东倒西歪是没有的,风和日丽更是没有。

旁边人察觉是安国公来了,正要行礼问好,顾庆之拍了拍他肩膀,小声道:“继续听。”

旁边几位官员都屏息静气,只是这会儿沉浸不进去了,还觉得人群中的王大人有些好笑。

“……风渐渐大了,国师依旧不动如山,只见他身边升起躲躲祥云,云里似有仙兽起舞,天空中更是一道亮光射下,照在国师身上越发的光芒万丈。我看得清楚,国师一脚已经踏空,下一脚迈出去,他怕是就要飞升了。”

人群里响起几声惊呼,当事人觉得这个也是没有的,并且想问问他前头说的‘睁不开眼睛’还作不作数。

王元九叹了口气,继续声情并茂道:“我等都吓得说不出话来,毕竟是凡夫俗子,情急之下,只有长明郡主敢开口,叫了国师的名字。你们想,女子声音能有多大?可在场几万人都听见她叫了,而且那么些人,也就只有她一个敢开口,可见长明郡主也不是凡人。”

顾庆之想了想,觉得这个可以有。

王元九又叹气,“能得见这些,我也死而无憾了。”

他讲完已经讲了至少五次的,而且不知道夸张了多少的“故事”,围观的文武百官也一言一语的议论起来,这下顾庆之就藏不住了。

一见正主来了,王元九也拱了拱手,叫道:“国师。”

顾庆之客气道:“还没谢过当日王大人送我回京。”

王元九咧着嘴笑了,“国师客气。”

顾庆之便又叹了口气,“王大人说得不错,其实当日我也有些恍惚,不知身在何处,多亏长明郡主叫醒我。”

正当顾庆之在外头帮着林黛玉刷名声的时候,北直隶的学政胡大人正求见皇帝。

八月就要院试了,院试由各省的学政出题,北直隶的学政正是这位胡万清大人。

但是胡大人心情忐忑,他觉得他不敢给神仙出题,所以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他来请示皇帝了。

学政算是比较重要的官,尤其又是临近院试的日子,胡大人没等多久就被放进了御书房。

胡万清进去照例是先行礼,请皇帝叫起之后,便小心问道:“启禀陛下,不日便是院试,不知国师大人可要参加?”

“自然是要参加的。”皇帝也没觉得胡万清小题大做,尤其是顾庆之刚显示神迹没过去多久,再说习惯了就好,那也得过一段时间。

胡万清松了口气,“不知……陛下是觉得国师能考中,还是略有欠缺好呢?”

皇帝眉头皱了起来,胡万清屏息静气等着皇帝答复。

按理来说,肯定是叫国师考中的好,而且这也有法子,虽然院试是糊名的,如果有记号就判不过,但是这拦不住考官做记号啊。

甚至都不用做记号,只要把顾庆之的卷子放到最上头,或者随便从上往下或者从下往上数第几份都行,甚至收卷子的人把卷子送去阅卷房,只要说一声“这是XXX的卷子”,一样能解决问题。

但是胡大人是个心思细腻的人,他不免也要多想一点,比方当初安国公还不是国师的时候,他就常说要考个秀才。

真算起来,这也是修仙之人的执念了。

万一这满足了,他想开了,他飞升了怎么办?

且不说陛下治罪,就是胡大人本身也是不希望国师飞升的,一来是因为那天气预报,二来京城这一圈的天气一年比一年好,连收成都比往年多了一成。

但是要让国师不过吧,他也没那个胆子。

皇帝的想法跟胡万清差不多,皇帝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君臣两个大眼瞪小眼,一时间僵持住了。

半晌,皇帝艰难地说:“要么还是……该怎么出题就怎么出题,能不能考过全看天——不对,看国师学得好不好了。”

胡万清松了口气,有皇帝发话就行。

他正要谢恩,皇帝忽又啧了一声,道:“要么……这次考杂文,别抽中作诗就行。国师那作诗的水平……”

流传下来就是污点,当面念出来,但凡语气不好一点,都有可能被人当成是讽刺。

胡万清应了声是,正要告辞,忽然也犹豫了,他小心翼翼道:“陛下,国师那首诗——”

他清了清嗓子,以严肃正经的表情,讨论学问的严谨态度一句句背了起来。

“天子脚下好风光,诗情画意耕织忙。陛下,这两年京城的确是比以前繁华许多。百姓安居乐业,手里也有了余钱,开荒种地的人也多了不少。”

这里头原因挺多,比方太上皇不办寿宴了,所以运河畅通,粮价煤价都降了下来,过冬容易了许多。

再有就是这两年京城的天气的确是利于耕种,五日一雨,十日一风,俗语里也有这一条,说的就是风调雨顺。

又比方收割的时候从不下雨,损耗少了许多。

“万国来朝齐声贺,共赞大魏永流长。这两年来进贡的小国的确多了不少,大魏朝也蒸蒸日上,国泰民安啊。”

皇帝仿佛被雷击一样不动了。

人家的诗是称颂诗,可国师这诗——别管是不是打油诗,这是言出法随啊。

皇帝为难到了极点,是再叫他夸一夸大魏朝呢?还是力求不给国师留下任何黑点呢?

半晌,皇帝长叹一声,“随缘吧,该怎么出题就怎么出题,抽不抽得中作诗,全看天。”

胡万清行了礼出去,皇帝看着在御书房里伺候的全公公,叹道:“小半个时辰,该怎么还是怎么。”

全公公认真道:“陛下,至少您知道以后该怎么处理跟国师有关的事项了。”

还的确是这个道理,皇帝轻松的笑了一声,“就这句话,已经有了国师几分风采了。”

全公公感慨道:“多谢陛下夸赞。”

跟一众同僚寒暄完,顾庆之到了礼部。

礼部钦天监待顾庆之的态度差不多,是恭敬中带了亲切,亲切中又有骄傲。

毕竟他是这两个部门名义上的老大。

理论上这段时间该是礼部最清闲的时候,会试殿试都考完了,也没什么大型典礼要举办,更加没大国朝贡。至于祭祀,下半年最重要的几场祭祀,祭月在秋分、祭天在冬至,下来就是过年那一套,也离得挺远。

日常的小祭祀,多半都是太常寺负责的,也忙不到礼部。

不过顾庆之今日来,却见一众官员都聚在大厅里,面色也偏红,明显是在激烈的讨论什么问题。

各自行过礼打过招呼,顾庆之往桌上一扫,便笑着问道:“这是给勋贵宗亲出题呢?”

礼部尚书薛大人回应道:“正是。宗正大人的意思是严厉些好,不过礼部也有几位宗亲任职,说像宁荣二府那样不知好歹的人少,孟侍郎又说要不要把驸马也纳入考量,还说公主的长子生下来就是锦衣卫千户,也该要考一考的。”

说完这个,薛大人又小声提醒一句,“孟侍郎早年曾选过驸马的。”

明白了,这是没选上因爱生恨啊。

顾庆之笑道:“陛下吩咐的是宗亲跟勋贵,驸马虽然也算得是勋贵,不过陛下明显没这个意思。况且驸马有公主管着,不如先作罢?也好早些出结果,免得陛下觉得礼部拖延。”

薛大人笑着应了一声,“大人说得是。”

虽然有点利用他说话的嫌疑,不过顾庆之也不在意,本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尤其这政策,也不能直接把所有人都包含进去,打击面太广,实施起来就难。

至于锦衣卫这一条,顾庆之倒是听尹恩立说过不少,他也觉得锦衣卫里头光吃不干活儿的人太多,该削减人手的,只是若真叫礼部出题考,那锦衣卫这陛下鹰犬就要受制于文臣了。

“锦衣卫这个再别说了。陛下必定不答应的。”其实这一条顾庆之觉得薛大人未必不知道,只不过还是那句话,他说出来就能减少扯皮,也算提高效率了。

顾庆之拿了考题看了两眼,能看出来文臣对勋贵跟宗亲都挺不满的,考题里还夹带了不少私货,类似于骂人蛀虫这种级别。

顾庆之道:“薛大人,这样的题交上去,那必定是不行的,勋贵跟宗亲不干,早朝上吵起来,那大家都不得安生。咱们还有祭祀要管呢。”

他这么一说,周围一圈都安静了下来。

“我是觉得,先把考几次定下来,比方袭爵前多久考?袭爵之后多久考?这肯定是要忘的,可以袭爵后五年考一次,如果考过了,那就十年再考一次,如果这次也过了,那就再不考了。”

旁边的文书把这条记了下来。

顾庆之又道:“至于考什么……总归是先要把礼记跟大魏典制里相关内容背过。也别考笔试了,写起来慢,直接就叫背吧。陛下也不是叫为了惩罚他们,毕竟都是有功之臣,又或者是皇室血脉,记清楚就行。”

“下来……就跟科举考律法一样,考判词吧。就像这次宁荣二府,把这个当考题出了,就问孝期喝酒吃肉该怎么治罪?孝期成亲又该怎么治罪?以后谁再犯错,就都当成考题,实名考题。”

顾庆之跟贾家的恩怨算是京城的热门话题,尤其是顾庆之的热度一天比一天高,当下人群里就有人笑出声来,又道:“国师这是要把他们刻在耻辱柱上啊。”

“这怎么能是耻辱柱呢?”顾庆之严肃正经的反驳道:“京里勋贵宗亲因为他们被牵连到,我先惩罚他们,勋贵宗亲就不好太过迁怒了。”

“国师说得对!”附和的人不少,窃笑的人也不少,更多的人默默在心里吐槽。

把他们列在考题里,京城所有的勋贵宗亲但凡来考试的,都会再加深印象:宁荣二府是罪魁祸首。

尤其那些考不过的,印象就更深了。

不说迁怒,这的确是惩罚啊。

作者感言

睡醒就饿

睡醒就饿

此作者暂时没有公告!

目录
目录
设置
阅读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阅读模式
反馈
反馈
指南